中央红色交通线(长汀站)(7):新汀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濯田王玕光公祠)

发布时间:2022/6/22 8:20:29

来源:长汀县融媒体中心

(一)历史沿革

新汀“县苏”旧址—王玕光公祠,今位于濯田镇下洋村巷尾路19号。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砖土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占地612平方米,二落一进,由门楼、雨坪、大门、下厅、天井、上厅、横屋组成。上厅面阔三间,明间4.7米,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步廊,木构件雕刻精美,窗户有雕花,用材较大。天井用石条砌铺。门楣刻“珠树杨芳”,目前有村民居住。

(二)革命史迹

街上村是本县汀南濯田镇所辖的一个村,是今濯田镇党委、政府机关驻地。在苏维埃时期它曾是新汀县委、县苏驻地,村中的石桥头是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时召开群众大会的地方。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又是汀西县委河流游击队从汀南水运物资的堆放地。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途经濯田镇,在今街上村的石桥头樟树下召开几千人的群众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使广大农民从黑暗中看到了解放的曙光,使革命的火种在以街上村为中心的濯田镇各村的这堆干柴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同年9月20日,王良、李兆槐率领红军二纵队来到濯田,组织群众打土豪闹革命,红军带领农民打开了地主的谷仓,把1000多担谷子分发给群众。此外,红军还到离濯田15华里的升平村,打了土豪赖秀环,没收了3仓谷子分给群众。随后,红军帮助几个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濯田赤卫队在红军帮助下最先成立,王学田担任赤卫队长。红军走后,土豪劣绅和民团窜回濯田,向农民反攻倒算。濯田赤卫队同敌人交战一阵后,退至水口小迳一带坚持游击斗争。

1931年12月14日,闽西苏维埃政府通知第128号——划分行政区域问题中指出:“我们必须依照闽西发展的形势,划分各县区,以便集中各个力量去向敌人进攻。通知撤消汀连县,长汀和连城分别设立新汀县、长汀县和新泉县、连城县。长汀县驻地河田。新汀县以当时的南阳、才溪、通贤、畲心、涂坊、钟屋村、水口、三洲、濯田为范围,成立了中共新汀县委、新汀县苏维埃政府,县委书记方方,县苏主席由长汀县苏主席蓝兴南兼。县委、县苏驻地就在今濯田镇的街上村。1932年3月,新汀县撤销,才溪、通贤划给上杭县领导,南阳划给新泉县,其余各区并到长汀县。街上村改属长汀县苏辖的濯田区(第七区)领导。

此后,街上村作为曾是新汀县委、县苏驻地村,在长汀县委、县苏和濯田区委、区苏的领导下,全村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保卫、扩大苏维埃区域英勇奋斗、顽强斗争,在扩红支前、搞好生产,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革命斗争诸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扩红方面受到《红色中华》表扬。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汀西县委、县苏根据濯田水口等村撑船工人多的特点,组织了一支“河流游击队”,共有80余人,40多支枪,队长黄兴发。他们昼夜活跃在汀江河、濯田河上,主要任务是把汀南一带的粮食及其它物资抢运到濯田,再肩挑到四都。仅2个月时间,就储囤粮食20多万斤。街上村人民在濯田区苏领导下,不仅协助做好囤积水运来的物资,还组织运输队把这些物资肩挑到汀西的四都游击区域,有力地支援了游击斗争的胜利开展,保障了物资的供给……。

综上所述,街上村是当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第二次入闽途径濯田召开群众大会的地方,又是濯田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还是中共新汀县委、县苏驻地。在红军长征前夕,为保障四都游击区的物资供给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街上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就有王马长、黄绍廷等109名。

作为汀江水口渡口较近的落脚点,承担文书、人员、物资等交接、运转以及各种联络,起到重要的中转作用。

(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